皮膚類澱粉症=類澱粉沈積症
皮膚類澱粉症=類澱粉沈積症
壹、前言:
一、 善慧堂中醫診所-李秋慧中醫師表示,臨床上有位長期旅居在南非的女性華僑,因為腳部的皮膚黑嚕嚕,而且外觀看起來像「蛇皮」的牛皮癬、吃海鮮或喝酒皮膚過敏、皮膚搔癢的蕁麻疹,曬太陽還會有光敏感症,天氣悶熱時,皮膚紅腫疼痛的濕疹,國內某間大型教學醫院,判斷為【類澱粉沉積症】,已服藥10年了,卻一直反覆發作,越來越嚴重,只好求助中醫。
二、 善慧堂中醫診所-李秋慧中醫師認為【類澱粉沉積症】是許多中醫證型的混合發生,雖然可治癒,但病程拖延太久,治療時需要更多時間,因有30%病人本身體質已有異常,好轉的速度較緩慢,往往會沒耐心的自行放棄治療。
三、 當然,大部份患者,體質較強壯,沒有惡化,治療後,恢復速度較快,較能完成既定療程到痊癒,未來不復發。
四、 善慧堂中醫診所-李秋慧中醫師建議,此病還是需要把它給治癒,因未治癒前,會隨時間增長,而蔓延到全身,變得越來越嚴重,造成日後治療的困難。
五、 52歲的女姓患者之前已經診斷為類澱粉沈澱症:
1. 類澱粉沈澱症是一種類澱粉的不正常蛋白質沈澱在皮膚表面。
2. 有的會沉澱在各器官,但是,此位婦人只沉澱在皮膚。
3. 有時候會沈積在卵巢組織導致卵巢功能衰竭。
4. 或是類因澱粉沉著症沈積在骨盆腔,可能使骨盆腔發炎而沾黏,導致了輸卵管沾黏與阻塞,也會發生不孕。
5. 國外甚至有報告指出,類澱粉蛋白質會沈澱在卵子的外表卵殼,使得精蟲頭部沒有辦法鑽進卵子,而導致不孕。
6. 如果是腎臟類澱粉沉積症,會導致懷孕易流產、胎死腹中、腎功能變差,所以腎臟有類澱粉沉著的患者建議不要懷孕生子。
7. 一般西醫治療類澱粉沈澱症,是以濕疹藥物合併水楊酸等藥物治療,時間為2~3個月,治療時注意不可搔抓,以免丘疹越長越大顆,或皮膚易發炎、化膿。
貳、類澱粉沉積症(Amyloidosis)種類:
一、 類澱粉沉積症(amyloidosis)是一群疾病的總稱,可能只侵犯單一位置或也可能同時侵犯多個器官,所以可以造成相當多不同的症狀。
二、 「澱粉樣變(類澱粉)纖維,Amyloid fibril」是一種均勻無結構的澱粉樣蛋白,沉積於組織或器官,並導致該組織或器官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。
三、 澱粉樣蛋白是一種球蛋白和黏多醣複合物,因其有類似澱粉的化學反應故名,其實與碳水化合物澱粉無關。
四、 組織切片在顯微鏡下都有共同的特徵:100 A (10 nm)長度、無分叉、毛氈狀、有貝他褶片(cross-beta)的類澱粉纖維結構。
五、 類澱粉沉積症(Amyloidosis)分類如下:
(一)原發型(Primary):發病原因不明,以「多發性骨髓瘤」最常見,澱粉樣蛋白來自骨髓內漿細胞,稱澱粉樣輕鏈(AL型)蛋白。會侵犯心、肺、腎、肝、脾、胃腸道等器官。
(二)繼發型(Secondary):以慢性發炎性疾病為主,屬於AA型澱粉樣,如結核、風濕性關節炎(RA)、骨髓炎、Hodgkin's淋巴瘤、克隆氏症(Crohn's disease)等。會影響腎、肝、心、脾、淋巴結、血管系統、皮膚等。
(三)家族遺傳型的類澱粉沉積症。
(四)結節型與原發性皮膚型。
(五)內分泌型:內分泌方面的腫瘤。
(六)老年型原發性乾燥症(SSA):侵犯心、胰為主,有時也見於腦部侵犯。
(七)Alzheimer's disease(阿茲海默型)。
(八)透析相關澱粉沉積症(Dialysis-associated amyloidosis):
1. 指長期洗腎的病人出現骨骼病變、腕隧道症候群及慢性關節炎。
2. 洗腎病患因年老、使用生物相容性差的纖維素膜、透析不足、尿毒素高、高轉化腎性骨病變、或透析年資長等,其貝他2-微球蛋白(Beta 2-Microglobulin)類澱粉沉積體內所致。
3. 根據國外統計,洗腎兩年之後,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會產生類澱粉沉積症。
4. 洗腎四年之後,受影響的患者達到三分之一。
參、臨床症狀:
一、 發生類澱粉沉積的年齡:多在40歲以上,男女發生機率均等。
二、 臨床表徵呈多樣性:要看所侵犯的器官而定,主要受害的器官系統包括腎臟、肝臟、神經系統、心臟、皮膚等。
三、 症狀:有肝腫大、舌腫大、體重減輕、血清白蛋白降低、蛋白尿、腎功能不全、紫斑、無力、神經源性肌力降低、肢體麻木、下肢水腫、消化道出血、頑固性腹瀉、貧血、淋巴結腫大、或骨折等。
四、 多發性骨髓瘤常侵犯心臟,可導致心臟功能衰竭,活動後易喘、血壓低(姿勢性低血壓)。
五、 咽喉部澱粉樣變性以聲音嘶啞為主要表現。
六、 也有視力受損(水晶體後類類澱粉沉積)的病例。
七、 在臨床上誤診率高(延遲診出),其誤診率高的原因:對澱粉樣變性的認識不足,且臨床表現為多樣而錯綜複雜。
善慧堂中醫診所---李秋慧中醫師~提醒您~
若有體質問題,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,
為您的病情,做有效的診斷用藥,根本治療,
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,以免傷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