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膝關節退化的中醫治療

壹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前言:

一、在膝關節交界的地方,骨頭上面覆蓋著一層軟骨,主要由膠原纖維、軟骨細胞,及它所製造的proteoglycans,以及水所構成。軟骨等於是一層墊子,有緩衝的作用。

 

 

二、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是隨著年齡逐漸惡化的關節疾病,它是由於膝關節長期使用;日子一久,造成膝關節面的軟骨磨損,膝關節囊的潤滑液變少,而造成膝關節疼痛、腫脹、無力、蹲距困難它通常發生在中年五十歲以後。

 

 

 

 

三、過度工作、肥胖、個人體質、年老或關節受傷有關,通常女性較多而且也較嚴重,膝關節退化。

 

 

四、以發生在膝關節內側較常見,更嚴重的情況會造成膝關節內彎,甚至呈現O型腿的現象,使得病患走路產生困難。

五、初期的症狀是呈現酸痛,膝關節本身或附近的肌肉變緊。

 

 

六、接下來是關節活動範圍減少,病患上、下樓梯感到疼痛,甚至會發現要從低一點的椅子起身有困難,當然更談不上做蹲的動作。

七、常見的症狀包括膝關節感覺僵硬,上下樓梯、爬山、蹲、久站或走路時,膝關節會痛、錯位,加速脊骨退化,形成骨刺。

八、軟骨消失,露出底下黃澄澄光禿禿的硬骨在互相磨擦。在關節邊緣,更形成骨質增生,俗稱骨刺。

 

 

九、一般膝關節退化所引起的疼痛通常是在中年後才會出現,主關節表面的軟骨因為日積月累的使用,開始有退化的跡象。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會出現長期痛楚及腫脹,與一般短期痛楚的扭傷及腰背痛不同。

 

 

貳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中醫分型:

一、    
肝腎不足:

 

1.    症狀:膝部酸痛反復發作,無力,膝關節變形,伴有頭暈耳鳴,腰酸等現象。

 

 

2.    治法:常用補養肝腎之藥。

二、    
氣血虛寒:

 

1.    症狀:膝關節腫痛,遇寒則發,勞累加劇,形體浮腫,面色蒼白,喜暖怕冷,四肢乏力等現象。

2.    治法:溫補氣血,滋陰升陽。

 

 

三、    
濕熱下注:

1.    症狀:膝痛,紅腫,覺熱感,得冷則舒,得溫痛劇,痛不可近,關節不能活動,小便黃赤等現象。

2.    治法:清熱利濕,舒筋壯骨

 

 

四、    
風寒濕痺:

 

 

 

1.症狀:膝部腫脹,膝關節內有積液,膝部酸痛沉重,活動不便,疼痛纏綿不愈,陰雨寒濕天氣時加重等現象。

2.治法:益肝腎、補氣血、袪風濕、止痹痛。

 

 

五、       補充藥品:在治療退化性關節炎,二仙膠這味藥也常被應用,此方有很好的滋補效果,也是中醫養身抗衰老的重要方劑。

六、       本草備要中就提到:「龜鹿皆靈而壽,龜首常藏向腹,能通任脈,故取其甲以補心補腎補血以養陰也。鹿首常返向尾,能通督脈,故取其角以補命補精補氣以養陽也。」

七、      
此方中所含豐富的膠質、鈣質及礦物質等,正可以提供硬骨軟骨充足的養分。另外,人參、枸杞也有強化免疫的效果,可以減緩發炎反應;是純天然的維骨力,身體也比較容易吸收。

 

 

八、      二仙膠藥性味較溫熱,易上火患者服用此藥可能造成燥熱、口乾、失眠等反應,巿面上有許多內容成份不明的藥物,請找合格的中醫診所,並由醫師辨證體質後,再服用。

 

 

參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保守的療法

一、輕微的膝關節炎是可採取保守的療法,節制體重也是須要的也就是減少膝關節的負荷。

二、例如減少上下樓梯的次數,少去爬山,少做蹲的動作或劇烈運動像是跑步,使用護膝。

 

 

三、對關節要有保暖的措施,在冬天或是在冷氣房內工作,也要穿上衣物預防與日常生活保健。

1. 勞逸結合:勿長時間站立行走,急性發作時須適當休息,但平常仍須散步,步行以維持膝關節正常機能,不可登山或爬過高樓梯,可進行舒緩的筋骨,如氣功、太極拳等。

 

 

2. 環境調理:避免冷氣寒風直接吹襲,居處避免潮溼,膝部注意保暖。

 

 

3. 飲食適宜:勿食冰冷,食物不可過鹹,酒類汽水可樂咖啡等不可過量,寒涼性食物如瓜果類、大白菜等不可多食。

 

 

4. 體重控制:防止肥胖,適量的飲食與運動,有助於減緩膝蓋的負擔。

肆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結語   

 

 

退化性膝關節炎是慢性漸進的過程,存在發作期及緩解期交替的現象,治療的目的在於止痛及維護膝關節的活動,目前中西藥都無法阻止老化的過程,但是適當的治療與保養,也可得到緩解與控制。避免膝關節受寒。

1.發生病因:膝關節退化則多因膝關節骨質增生,造成疼痛與行動不便。這兩種情形多發生於年長者,且往往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。

 

 

2.針灸治療:以局部及遠處取穴為主。五十肩可取肩三針、曲池、條口等穴;膝關節退化則可取犢鼻、陽陵泉、足三里等穴;並且使用護膝,以避免惡化。

3.使用方式:針刺時除需注意取穴的準確性外,還要注意針刺的深度,唯有適當的針刺深度,才能有得氣的反應,以達到較好的療效。透過針刺改善氣血循環,可使病症逐漸緩解。 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善慧堂中醫診所  李秋慧中 醫師~提醒您~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若有體質問題,請找合格專業的中醫師,

 

 


 

 

 

為您的病情,做有效的診斷用藥,根本治療,

 

 


 

 

 

請勿自行使用網路中草藥偏方,以免傷身。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善慧堂中醫診所 的頭像
    善慧堂中醫診所

    善慧堂中醫診所*李秋慧中醫師***預約專線:(02)2986-9058

    善慧堂中醫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